发表时间:2022-02-14 投稿人:余瑛   部门:行政        编辑:    点击量:5744  
2022年2月4日,立春,时隔14年,奥运之火再次出现在星光点点的“鸟巢”中。没有火炬台的熊熊燃烧,只有微火在持续闪耀。这簇熠熠生辉的“星星之火”,实现了奥运历史上一次点火仪式的创新,向世界传递出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理念。回望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历程,“绿色”一直是最鲜明的底色,渗透在北京冬奥会的每个细节中。
一
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,“拔地而起”的新地标国家速滑馆流光溢彩,3360块曲面玻璃拼成的玻璃幕墙,犹如22条美丽的“冰丝带”,晶莹飘逸,点亮了北京的夜晚。
2017年,国家速滑馆的设计方案亮相。这座美丽轻盈的场馆,在建设之初就确定了绿色、可持续的理念:采用世界体育馆建筑跨度最大的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,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量;冰面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成的“最环保的冰”;赛后打造集“体育赛事、群众健身、文化休闲、展览展示、社会公益”5大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冰雪运动中心。
从申奥到办奥,“绿色”理念一以贯之。
“要坚持生态优先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,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。”早在北京冬奥会申办阶段,我们即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,要举办一届绿色低碳的冬奥会。
“言出必行,有诺必践。”北京冬奥会将“绿色办奥”作为办奥四大理念之一,追求碳足迹最小化。重中之重的冬奥场馆建设,处处体现着绿色奥运。
2008年,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场馆,蔚蓝色的“水立方”一度惊艳世界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,“水立方”创造性地提出“水冰转换”改造方案,实现“水上功能”和“冰上功能”的自由切换。
“水立方”到“冰立方”的华丽转身只是北京冬奥会场馆可持续运营的一个缩影。本着“比赛场馆反复利用、综合利用、持久利用”的原则,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注重可持续性,大量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,使之焕发新活力。国家体育馆“冰之帆”从体操馆转变为北京冬奥会冰球主比赛场地,兼具冰陆两用功能;五棵松体育中心实现6小时完成冰球、篮球两种场地的转换;“鸟巢”作为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、闭幕式的场地,这次同样举办本届冬奥会的开、闭幕式……赛后,许多奥运场馆将继续服务社会。
北京冬奥会在筹办过程中坚持可持续的理念,不仅兑现了申奥时的坚定承诺,还为奥运会筹办和运行树立起新的标杆,贡献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、中国智慧、中国经验。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胡安·萨马兰奇曾称赞:“中国坚持绿色办奥,不仅实现了碳中和办赛的承诺,也为未来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。”
二
自北京向西北行进200多公里,翻过燕山,进入张北草原,徐徐旋转的白色风车和鳞次栉比的蓝色光伏板,在广袤的草原上星罗棋布。日落月升、冬去春来,旋转的风车叶片将张北地区的风能转化为清洁的“绿电”,穿过崇山峻岭,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北京,点亮冬奥会所有场馆的灯,让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奥运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。
“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”,这个颇具诗意的奥运故事,是一场科技与绿色的探索,可谓是“绿色办奥”的生动实践。
绿色、节能不仅是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发展的应有之义,也一直是国际关注的重点。回首百年,绿色办奥的理念萌生于奥林匹克运动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探索。1999年,国际奥委会发布《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》,提出奥林匹克运动要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;2014年,国际奥委会发布《奥林匹克2020议程》,将可持续性列为其中一项核心理念;国际奥委会新的改革路线图《奥林匹克2020+5议程》中,对未来的奥运会提出“更绿色、更环保”的期许和要求。
2022年北京冬奥会,中国向国际社会递交了一份亮眼的“绿色答卷”。在北京冬奥会的冰上场馆,中国首次大规模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,几乎实现了零碳排放;国家体育馆的仿冰玻璃砖,充分应用自然采光,减少照明能耗;北京冬奥村在屋顶安装真空管集热器,可保障冬奥村主要的生活热能供应;延庆赛区山地新闻中心建设“绿色”屋顶,年发电量达14万千瓦时,相当于每年减排约90吨二氧化碳;构建“氢能源+列车+高铁”的低碳交通格局,推动绿色低碳出行……
绿色、节能被嵌入每处设计、融入每个细节。防疫智能环保公厕、永不凋零的绒线花、应用氢燃料的接力火炬、使用可降解餐具等,都体现了中国致力于打造环保赛事的决心,为北京绿色办奥增添了精彩注脚。
面对中国为举办这届奥运盛会所做的努力,希腊奥委会主席斯皮罗斯·卡普拉洛斯认为,中国践行碳中和的承诺以及运用绿色能源的做法,向世界发出了积极强烈的信号——“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不仅能提高更多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,倡导低碳生活方式,还将鼓励世界上更多人参与到碳中和行动中来”。
三
2020年底,一只狍子误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,山地运行人员小心翼翼将其救出并放归山林。除了狍子,在赛区及周边架设的红外相机还监测到野猪、斑羚、猴子等野生动物。动物回家了、植物新生了,冬奥会延庆赛区的生态得到日渐修复。
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小海坨山的自然生态,延庆赛区的场馆建设与生态修复工作同步实施。在动“第一锹土”前,林业、水土、生态方面的专家就一次次拨开荆棘,走进小海坨山,调查这里的生态环境本底,并剥离山地表土用于后续的生态修复工程。这样做不仅能恢复原有植被,而且能避免外来生物入侵。
体育设施与自然景观,和谐相融;运动之美与生态之美,美美与共。6年多来,在绿色办奥理念的引领下,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步伐同频共振:
——冬奥会场馆规划过程中先考察环境,再着手建设,实现场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融;
——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将融雪水、自然降水等回收净化处理后,进行再利用;
——北京市深化实施“一微克”行动,引领张家口乃至全国打一场“蓝天保卫战”;
——京张两地大范围开展造林绿化工程,打造绿色生态走廊,构建绿色生态屏障,优化区域生态环境;
……
这些细致入微的举动,是北京冬奥会绿色图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充分体现了绿色办奥理念和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历史自觉。
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,关乎民族未来。北京冬奥会将绿色意蕴赋予冰雪盛会,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,不仅是实现“可持续·向未来”美好愿景的积极行动,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印证。